会议预告 | 第四届中国非传统安全论坛
会议议程
编辑 | 郑欣丽
初审 | 陈颖
审核 | 牛军凯
审核发布 | 郭予填
会议议程
编辑 | 郑欣丽
初审 | 陈颖
审核 | 牛军凯
审核发布 | 郭予填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国际关系学院根据《中山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下,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要作用,立足学院特色,打造劳动教育“1+N”育人模式,在抓好劳动教育第一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在第二课堂建设多个劳动实践平台。
第一课堂教育
国际关系学院通过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大力倡导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搭建公益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学生予以奖励。一直以来国关学子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为建设和谐美好社会贡献力量。2021年以来,共有243名国关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踊跃参与志愿服务,以自身行动彰显志愿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截至2021年12月23日,国关学子在i志愿系统上有记录的志愿服务时已达15438.23小时。
学院团总支与同学展开深入访谈,了解到一些动人的志愿服务故事。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接力西部支教的国关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组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是“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一部分。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已有230名志愿者前往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这支队伍当中,有一批接力的国关人,他们以支教为名,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1年12月28日和30日,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午餐会分别在珠海校区和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院长牛军凯教授、党总支书记郭予填、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周昀、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喻常森副教授、2021级新文科实验班1班班主任覃丽芳副教授、团总支书记张天华、本科教务员程治森老师和33位本硕博学生代表共进午餐,进行面对面交流。
珠海校区和广州校区南校园师生午餐会现场
2021年12月24日下午在珠海校区教学楼C501,我院获得免试推研资格的本科生面向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分享保研心得和体会。活动由学院兼职辅导员、2018级本科班长宋昱洋同学主持。
邵志成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直博)
邵志成同学首先阐述了自己“以学术为业”的未来规划,认为保研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接着从“方向--成绩--科研—日常”四个维度分享自己的心得。在研究方向上,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做什么研究方向,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升学。谈及自己大一到大三的成绩,他认为“逆袭”是可能的,希望同学们早日树立目标。他鼓励同学们阅读领域内国内外的前沿期刊,通过会议投稿、大创申报等方式早日接触科研,并在交流学习中形成“1-N”篇“代表作”。
一、专业定位
国际政治专业属于政治学专业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国际问题研究和涉外工作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战略智慧和担当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4年,毕业总学分为165学分,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品味。
2.通过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坚定的中国立场,奠定进一步深造的坚实基础。
根据《国际关系学院2022年以“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实施办法》规定,经学院对申请人申请材料的审查,现将2022年博士报考入围综合考核名单进行公示。
1. 公示名单
(本表格按报考号排列)
序号 |
报考专业 |
报考号 |
考生姓名 |
1 |
国际关系 |
2021年12月19日,国际关系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三教讲学厅面向2021级新文科实验班同学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主题为“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为例”。本次公开课由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主讲,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主持。
课程伊始,张志文副院长介绍了授课主题,希望通过本次公开课加深同学们对国际政治专业的了解,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兴趣。
张志文副院长主持公开课
王学东副教授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起,通过历史对比,指出这是中国的影响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21年12月17日晚,我院“亚太论坛”系列讲座第122讲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徐进主讲,我院魏志江教授主持。
徐进研究员主讲
讲座聚焦于国际关系研究型论文的写作方法,从研究型论文和研究设计的结构入手,介绍了论文各部分写作的重要技巧及常见问题,并着重强调了研究问题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意义。
首先徐进老师从“研究型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切⼊,引发了同学们对论文结构的思考。他开宗明义的指出一篇完整的研究型论文总体上应该包括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结论这五部分。关于研究型论文的类型,徐老师则分别评述了来龙去脉型、总结梳理型、困惑解释型这三种主要类型的长处和弊端。
2021年12月15日晚,“若海·启航”导学系列教育活动第五期暨本科一年级学生社区“家园有约”专题活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由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许少民副教授主讲,来自新文科实验班大类本科生90余人参加。活动由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昀主持。
许少民副教授做专题讲授
许少民副教授重点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和论文写作的四个核心内容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层层推进,以期帮助本科新生培养研究设计和论文设计思维,进而为后续论文写作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