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通过-发布

专业导学公开课 | 国际关系学院: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2021年12月19日,国际关系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三教讲学厅面向2021级新文科实验班同学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主题为“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为例”。本次公开课由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主讲,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主持。

课程伊始,张志文副院长介绍了授课主题,希望通过本次公开课加深同学们对国际政治专业的了解,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兴趣。

 

张志文副院长主持公开课

 

王学东副教授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起,通过历史对比,指出这是中国的影响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讲座回顾 | 徐进研究员主讲“国际关系研究型论文写作方法”

2021年12月17日晚,我院“亚太论坛”系列讲座第122讲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徐进主讲,我院魏志江教授主持。

 

徐进研究员主讲

 

讲座聚焦于国际关系研究型论文的写作方法,从研究型论文和研究设计的结构入手,介绍了论文各部分写作的重要技巧及常见问题,并着重强调了研究问题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意义。

首先徐进老师从“研究型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切⼊,引发了同学们对论文结构的思考。他开宗明义的指出一篇完整的研究型论文总体上应该包括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结论这五部分。关于研究型论文的类型,徐老师则分别评述了来龙去脉型、总结梳理型、困惑解释型这三种主要类型的长处和弊端。

“若海·启航”导学系列教育活动第五期暨本科一年级学生社区“家园有约”专题活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顺利举行

2021年12月15日晚,“若海·启航”导学系列教育活动第五期暨本科一年级学生社区“家园有约”专题活动《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由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许少民副教授主讲,来自新文科实验班大类本科生90余人参加。活动由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昀主持。

 

许少民副教授做专题讲授

许少民副教授重点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和论文写作的四个核心内容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层层推进,以期帮助本科新生培养研究设计和论文设计思维,进而为后续论文写作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2020级本科生团支部前往苏兆征故居开展“学习党史、传承精神”主题团日活动

12月12日,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天华带领2020级本科生团支部前往珠海市淇澳岛苏兆征故居开展“学习党史、传承精神”主题团日活动。

 

苏兆征雕像

 

同学们在苏兆征同志生平事迹陈列馆中了解到苏兆征为革命而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海员到加入同盟会反对清朝统治、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五卅惨案后领导省港大罢工支援上海反帝斗争。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走出陈列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墙上留下对先烈的崇敬追思以及对国家的祝福。

 

讲座预告 | 国际关系研究型论文写作方法

 

国际关系研究型论文写作方法

 

主讲人

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中国外交。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亚太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参与或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重点学科、创新工程和青年启动等研究项目,并多次接受有关部委的咨询和委托研究。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科学》、《当代亚太》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2015年获胡绳青年学术奖,2016年获社科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国际关系学院专业导学公开课开讲啦!

 

专业导学公开课

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为例

 

内容摘要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倡导自身的经验和新的观念,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和治理机制的转变。

 

主讲人

我院大国外交教研室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2021年12月8日下午,我院大国外交教研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线下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教学活动由牛军凯院长召集并担任主持工作,姜鹏副教授进行专题试讲。出席本次活动的其他教师有庞琴副教授、覃丽芳副教授、许少民副教授、韩雪晴副教授、尤洪波高级讲师等学院一线教师。

 

姜鹏副教授进行专题试讲

 

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

 

活动预告 | 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主讲人

许少民,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辅导员,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和主任助理。2017-2020年担任“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得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项目资助(2018-2020)。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和澳大利亚关系、软实力和公共外交,在《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Global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of BRICS Countries》等学术期刊和编著中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发表专著一本。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2年 以“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实施办法

“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以学术为标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对申请人的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术潜质和科学道德素养等综合能力的考察,择优录取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为做好我院“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管理

1、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

2、成立不少于5人的面试考核组,其中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不少于3名。面试考核组分成外语和专业及综合能力两个小组进行考核面试,每组设1名组长,考核小组组长负责确定考核具体程序、内容和评分标准。每组安排秘书1名作记录,负责面试记录和协助安排有关事宜。

二、材料审核

学院按二级学科(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对申请人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和外语能力等进行初步审查。专业背景出众、综合素质突出、外语能力较强的申请人将通过遴选,根据招生计划,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到综合考核的名单,于2021年12月26日前在本单位网站公示。

三、综合考核